北京雨燕,古建里安家

2022-07-18 09:22

  今年36岁的白涛儿时经常去北海公园、中山公园游玩。每年夏天,成群的北京雨燕在宏伟古建周边飞翔的景象,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北京雨燕从遥远的非洲南部飞抵北京,在颐和园、雍和宫、正阳门等地的古建上筑巢繁衍。它们小巧灵活的身姿与精美的古建相映成趣,北京雨燕也成了古都北京的生态符号。
 
  古建筑结构易形成“人造洞穴”
 
  在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北京雨燕展开镰刀状的翅膀俯冲,到了白涛跟前才减速,近乎贴着他掠过,直达红梁下的巢穴。
 
  在北京雨燕调查项目志愿者白涛看来,和雨燕近距离接触的时刻非常奇妙。“它们位于五龙亭的巢穴就在我的头顶,我能清楚地看到北京雨燕入巢时的细节。”
 
  颐和园的廓如亭也是北京雨燕在繁殖期喜欢的栖息场所。由于雨燕巢穴密度大,1997年以来,科研人员在这里为雨燕做环志及回收实验。
 
  在正阳门、天宁寺塔、雍和宫等古建周围,也经常能看到雨燕盘旋的景象。北京雨燕为何偏爱古建?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家赵欣如推测,这其中有历史原因。北京雨燕在繁殖生态方面的演化趋向于接近人类的生活环境。
 
  北京拥有天坛、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这些建筑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宫殿、庙宇、牌楼、古塔,这些古建筑的顶端往往形成了木质的洞穴。木质结构保温性比较好,所以更受到雨燕的青睐。”
 
  北京四中生物教师卓小利表示,翅长身小的雨燕“偏爱”在斗拱结构古建筑椽子和檩之间的缝隙筑巢。这样它们收翅合拢后,能藏身在狭小隐蔽的空间里,有利于孵卵和育雏,并预防天敌捕食。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史洋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北京缺乏高层建筑,雨燕主要选择皇家建筑、寺庙古塔筑巢,这也与北京古都的形象比较搭配。
 
  雨燕四趾向前,适合在洞穴繁殖
 
  北京雨燕的跗跖很短,看起来像没有脚。据介绍,它们的脚趾结构是四趾向前的,被称为前趾型,因此不适合在平坦的地面直立走动,也无法握住电线或树枝。这种趾型结构使它们更适合悬挂、攀附在悬崖峭壁、古建筑及墙体的缝隙中。
 
  因此,雨燕也曾被称为“无脚鸟”。除繁殖期间需进入洞穴进行产卵、孵化和育雏外,它们全年的进食、饮水、交配、睡觉基本都在空中进行。
 
  但在赵欣如看来,北京雨燕的脚部结构和它们喜欢栖息于古建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雨燕后肢形态结构进化与后肢功能进化的协同发展关系。“每一个物种的进化,其身体结构和功能演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与其他鸟类“三前一后”的趾型结构不同,雨燕四趾向前是长期演化形成的,是它趋向于在洞穴繁殖、需要成功攀援、昼夜不断飞行且很少着陆的习性形成的结构。同时,这样的结构更利于它们找到适宜的洞穴筑巢繁殖。
 
  逐步适应城市化,在桥孔或高大建筑中繁殖
 
  雨燕伴古建,已经成为北京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据颐和园宣传科副科长李昆介绍,颐和园的廓如亭开阔高大,其顶部椽梁的缝隙间是北京雨燕的巢密集相邻区。科研人员在这里做了20多年环志,统计发现,超过30%的北京雨燕每年返回此地筑巢繁殖。
 
  “颐和园是城市和郊区的连接走廊,这里的山形水系为北京雨燕栖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她说,颐和园将保护好生态,为北京雨燕提供适宜的生存家园。同时,为给雨燕营造安静的生存空间,2019年起,颐和园廓如亭实施封闭管理,四个出入通道设置围栏,游客可在栏杆外参观。
 
  近年来,鸟类专家发现,古建并非北京雨燕唯一的造巢之所。随着城市的发展,雨燕也在慢慢适应城市,开始在现代高大的建筑或立交桥里繁殖,例如天宁寺桥、建国门桥等立交桥的孔洞或缝隙中。
 
  赵欣如坦言,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建筑上加装防鸟网,意在防止鸟的粪便等对古建造成损坏。有人认为,这导致雨燕无法营巢。“理论上说得通,但影响有多大?有待研究用数字说话”。他认为,古建保护和雨燕保护应找到平衡。“一些古建筑本身也是文物、非遗,保护这些文物是在保护人类文明,对社会负责。因为社会和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他说,北京雨燕并不会一成不变地认准古建营巢,它们正积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建筑体的改变。“它们的繁殖习性是找洞穴,至于洞穴是天然洞穴还是建筑物的洞穴,是古建筑物的洞穴还是现代建筑物的洞穴,雨燕是可以因地制宜做出选择的。”
 
  这些年,赵欣如欣喜地发现,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宿舍楼、办公楼迎来了雨燕筑巢。“一些老楼屋顶楼檐吊顶部分脱落后,形成了洞穴,雨燕进进出出,钻到这里繁殖。”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的北京雨燕调查显示,雨燕逐渐从古建向现代建筑扩散转移,雨燕在逐步适应城市化。“北京的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了,雨燕巢向现代建筑转移,巢区从之前的相对集中的几个点开始分散。”史洋说。
 
  招引雨燕,人工巢箱搭配鸣叫声录音
 
  为了让北京雨燕在北京有更多安顿之所,人们尝试为它们设置人工巢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一座“雨燕塔”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搭建起来。这座塔由环保人士倡导、清华大学设计,塔高20米,塔身密密匝匝地设有2240个鸟巢箱。
 
  不过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塔中没有迎来北京雨燕繁衍,倒是吸引了一些麻雀。赵欣如表示,“雨燕塔”的设计或许不适合雨燕,未来有待进一步实验和改造完善。
 
  但是,保护北京雨燕的脚步不会停下。“目前中国观鸟会(全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合作,悬挂了北京雨燕的人工巢箱。”赵欣如介绍,巢箱参考了德国人所做的雨燕巢箱方案。在个头上,北京雨燕比分布在欧洲的普通雨燕指名亚种大一些,因此巢箱规格尺寸也相应增加。
 
  人工巢箱并非给北京雨燕做窝,而是给它们提供了洞穴。中国园林博物馆所在的丰台区“北京园博园”一带,过去缺少古建筑,招引北京雨燕的难度更大。“为此,中国园林博物馆通过播放高保真的雨燕鸣叫声,配合人工巢箱坚持做招引北京雨燕的实验。”
 
  赵欣如十分看好这一项目,“它肯定会成功,但需要一些时间,可能三年,甚至五年。”
 
  可以确定的是,除了美轮美奂的古建,未来,北京雨燕将在更多的场合与市民邂逅。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