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夫妻辞职进村 建“满弓小院” 带着三娃过极简生活
日期:11-09 来源:未知北京夫妻辞职进村 建“满弓小院” 带着三娃过极简生活
问山,自然有答案
“胡桃六岁,十一假期参加了‘秋分 问山’,上个周末又来‘霜降 问山’。她走在后面,途中指着一株植物:‘鬼箭羽’,妈妈快看……’嗯,见过世面的小姑娘。”
任泉灏在最近的朋友圈记录下这一段。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名字,而是看见了另一个生命,向植物学习,以自然为师;不是学习本草知识,而是向本草学习。”
手记:
10月末,我到北京的北六环外去寻找一座圆形住宅。知道这座建筑,是因为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10万+阅读量的报道,主人公任泉灏和妻子于吉丽租下破旧小院,重建一栋外方内圆的独特房子,带着三个孩子过着极简生活。
然而,仍有不少网友对其生活方式产生了诸多不解,并因此讨论。比如“如何下定决心不做高管,辞职进村生活?”“孩子又如何上学和社交?”“躺平之后,如何有经济来源?”……我有着同样的困惑,便把这些问题装进口袋,想知道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中,为何且如何“慢下来”。
在位于怀柔的一座小村庄,我寻到了这座圆形住宅。从外看时,与两旁的住房并无太多差别。但推门之后,便看到院中的旋转楼梯、楼梯上吼叫的狗、楼梯下的草坪、草坪中的银杏树、树前的茶几、茶几对面的玻璃门、玻璃门后的洒在地上的阳光、阳光照耀着的屋子……
任泉灏和于吉丽从环形玻璃门中出现,轻言细语地带我参观。整个小院上下两层,14个空间,300多平方米,有空中菜园、圆形的玻璃幕墙、奇妙的视角和光影变化。
这座叫“满弓小院”的圆形建筑只是外在的生活方式,而他们贯穿始终提到的一个词是“自然”。接近自然,是他们的生活目的和动力。
任泉灏和于吉丽一次次提到他们并没有躺平,没有与世隔绝,反而在更加努力地生活,只不过在接触自然之后,“自然”会有答案,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当下幸福的时光。
见·自然
曾迷茫过,无法忽视内心的疑惑
任泉灏仍能清楚地记得儿时在山里游玩的场景,那是他亲近大自然的第一抹记忆。
1979年出生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的任泉灏,描述起在田野间嬉耍的场景时满脸欢喜。村旁溪流、夏日大雨、田中偷果、捕捉河中小鱼和蝎子……他与同代人的童年经历并无差别,但随着他的成长,开始不断地生活在城市之后,如此稀松平常的场景便与他渐离渐远。
任泉灏自民航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航空公司工作,一路做到物流高管,17年间从未换过工作。
2014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任泉灏的内心起了波动。“当时家人正在看一档情感节目,我在旁边突然听到男嘉宾曾经骑行去西藏两三次,当时挺惊讶的:原来还可以骑车去西藏。于是,我开始在网上做攻略,买了自行车,做足准备想要骑行去西藏。”任泉灏回忆着。当时,他请了一个月的年假,在这之前从未离开公司如此之久,任泉灏认为其动力源于内心的迷茫,他不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未来规划。面对这些无答案的问题,骑行去西藏和直面自然是他那时想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于吉丽将此事理解为任泉灏延后许多年的一次“青春期”。
同年4月,任泉灏出发了。刚到四川,却遇到了雅安地震,于是他从汶川绕路,“看到因2008年大地震,汶川两边的山都震碎了,路上全是碎石,无法通行。在网上约定一起骑行的人也走散了,我只能绕过雅安,从汶川进藏。”任泉灏全凭热血,没有练习骑车技巧就去西藏,第一天从成都到汶川,骑车翻山,发现膝盖生疼,“原来骑车不能用劲儿蹬车,而是需要匀速前进。”适应之后,任泉灏才继续上路。
骑行路上,天气易变,上山时下雨,至山顶便是冰雹,山间相距很近,蹬车路途却远,湍急的峡谷和透彻的空气都成为了任泉灏美好的回忆,尽管有着高原反应,发烧和疲累并存,吃住条件较差,但他一点儿都不觉得苦,反而很享受。“我记得在过一个隧道时,漆黑无比,只能依靠手电筒才能稍稍看清楚。在黑暗的环境中骑行时,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那是一种安静的状态。我享受这样的时刻,经历与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更能听到内心的声音。”任泉灏解释道。
“你可以体现出什么样的价值?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孩子长大之后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又该如何回答?”任泉灏回到北京之后在心中一遍遍问自己,他认为如果不能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便更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无法忽视内心的疑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明明按照人生的工作赚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既定目标,均一一完成。而且当我面对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内心的答案却会更明朗——我需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眼望到老的生活状态。”任泉灏讲道。
任泉灏如此做了三年的思想斗争,期间不停地去看自然和询问内心的答案。直到2017年,任泉灏决定辞职。
建·自然
“满弓小院”源自纪伯伦的至理名言
辞职之前,任泉灏已经逐渐从城市搬离到郊区居住。
起初,任泉灏和于吉丽最早在朝阳公园附近的一处老小区住下。当有了孩子,并产生了向往自然的内心声音之后,他们在2014年搬至顺义后沙峪附近,住在一间错层的楼房中,那里距离任泉灏的机场工作地点也较近。2015年,他们更想要距离自然再近一些,开始在六环外的昌平寻找住处。二人找到辛庄村的一座小院,院中种着一棵杏树,但房屋是建国时期的建筑,早已是危房,破败不堪,而任泉灏却很喜欢这里的环境。“房东正好也有意愿翻新房屋,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起理想的房屋,翻修费用可以折算成房租,我们花了150万。”任泉灏讲道。
他们请来设计师朋友林巧琴设计房子,希望房屋可以满足他们夫妻二人、三个孩子以及老人均有独立空间可以居住。“我们希望房子既有每个人的独立空间,也可以拉近家人的距离,可以互相照看。林老师根据这个想法设计了现在这一外方内圆的建筑。”任泉灏介绍。
房子使用面积总共有24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共有14个空间,顶层还可以种菜。圆形的房屋外墙是一整面的玻璃幕墙,阳光可以从早到傍晚在屋中环绕,“像日晷一样”。环形玻璃墙可以让孩子在任意角度都能看到父母,增加安全感和交流,也让家长可以放心照看孩子。冬天,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洒在草地上,他们还在草地上设计了竹子屏风、瓦片影壁、仿造溪流的水系造景,还有用翻盖前老房子后的老香椿树根雕成的户外茶桌,增添了生活情趣。顺着院中的螺旋楼梯上屋顶,可以看到姥姥种的多肉植物和他们共同种植的菜园,玻璃屋顶上还结出了南瓜,屋顶菜园一年能够产三季菜,是他们平时做饭食材的主要来源。
屋中一层的空间分别是门厅、客厅、榻榻米空间和餐厅,站在每一处空间向外看去,都可以感知到自然的变化。“榻榻米空间本身是茶室,现在是女儿们常常玩耍的游戏区。现在天冷了有地暖,不过我们最喜欢在壁炉边,烧柴烤火,所以常常待在餐厅。从餐厅这一玻璃门出去是独立的小茶室和老人的住房。”任泉灏讲道。
从一楼经由旋转楼梯上至二楼,楼梯伴随着一根根钢缆线在转换弧度,任泉灏将这些线条的设计理解为“弓弦”,环形的院子可以比为“弓”,因此他们称家为“满弓小院”,这一解读源自纪伯伦关于教育的名言,“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既可以给孩子们温暖怀抱,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充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在二楼,任泉灏摆放了用两张整木板叠搭的书桌,四个不同的高度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身高满足他们的习惯。任泉灏和于吉丽可以在此陪伴孩子们学习,比如写书法、画画和看书。书桌旁则是书房和游戏间,一整面黑板漆是孩子们的创造天地,可以自由想象,在墙上涂鸦。“我们想在最好的年华,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于吉丽说道。
捡·自然
孩子们随手捡来的小物件,才是奢侈品
任泉灏和于吉丽建好了家,家中的美则由他们和孩子一同创造。
客厅、榻榻米区、书房、卧室等地方都挂着大儿子任正朗的水墨画,画中充满童趣和想象力,有“鹰头猫”“裤带面”或是动物追逐等幽默的画面,而且书法作品也充满着独特的创意。任泉灏和于吉丽在真实的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主要方式则是让孩子在自然中感受原生态的美。
“我的大儿子11岁,二女儿8岁,小女儿5岁,他们从小都在和自然接触,我们家中许多的小物件都源自他们的双眼发现的,那才是最珍贵的。比如他们捡来的小石头,我会一直放在柜子上摆着,还有捡来的松果,以及他们在山上发现的树根和矿石,我都会陈列出来,让它们变成家里的美的一部分,因为这是他们眼中世界的美好。村里很多人总会问我们是不是艺术家,我们不是艺术家,但是我们内在的世界就有着艺术的呈现。”于吉丽走到门厅的柜子上拿起一个手指大小的玉米秆的裂片,一边展示着一边讲道。她认为,内在世界越丰富,人会对外在物质的需求就会少,他们慢慢和自然接触之后,越来越不想要奢侈的消费品,反而最简单的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奢侈品,且不可复制。
任泉灏和于吉丽从不购买奢侈品,更不会给孩子们买塑料玩具或电子玩具。“我们过生日的时候也不会准备精美的礼品,而是全家人送上每人一个抱抱和亲亲。他们从自然中捡来的小物件就可以让他们充满想象力,女儿们经常拿着小石头小树枝变着花样地玩过家家。”于吉丽讲道。
“从有问题找物业,到凡事自己来,这5年多的乡村生活教会我们很多很多。房东和我们是邻居,人特好。房子是租的,生活是自己的。相信童年的记忆一定会随着时间,在孩子们各自的生命里开花结果。”采访时,任泉灏登上屋顶向南指去,介绍道:“学校和幼儿园都在村里,老师和家长都是教育观比较一致的,根本不用担心他们的教育问题,也不用来回奔波,同学也都在附近住着,生活和社交也不是问题。”
此外,任泉灏不止一次地解释“躺平”言论。“很多人都以为我们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财富自由了,可以随意‘躺平’,其实只是我们的生活简单了一些,我们还在努力创业,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寻找经济来源,尽可能地去满足自己的开支。我们选择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意味着可以任性生活,更不意味着我们与世隔绝。”任泉灏讲道。他们借助曾经工作时的资源,和生鲜供应商达成合作,除了自己吃的食材以外,还会设计制作一些生活用品,都会和朋友们一同分享,逐渐成为了收入的一部分。
“孩子们可以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清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就很好,尽管他们最后是‘射出去的箭’,但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就足够了。我想,现在我们全家不因物质而迷失,生活简单又在为想做的事情努力着,这就是我的幸福生活。”于吉丽补充道。
简·自然
在山中采百草
探寻自然的答案
任泉灏希望可以将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因此组织了山中寻访活动。
10月23日,任泉灏又进山了。他与招募来的朋友一起,赶在霜降节气时走进北京昌平的牛蹄岭,一起探寻山中的植物、矿物、动物和昆虫。
按照节气规律去接触自然,是任泉灏在今年一直坚持的事情。霜降当天,同行的队友在山中探寻到了益母草、穿地龙、玉竹等十余种药材,并记录着自己的收获。
寻访团队中有专业的带队老师,他曾是侦察兵出身,常年居山林之中,对北京地区的道地药材无所不知,他会仔细地向队员科普本草植物的特点和野外生活的技能,比如,黄精、玉竹既好吃又滋补,而天南星、附子则是有剧毒的;随行人员若是被划伤且淌血,可以在周围寻找益母草或小蓟,取其茎部一段,嚼碎后放伤口处,可止血……到午餐时刻,他们借助户外设备就地做饭,将发现的黄精、玉竹、沙参、寒葱等药材直接加入食物中或是生吃、或是煮水喝,“秋分节气的最后几天采到的山野菊,鲜泡清冽,炒成菊花茶会变得浓郁,喝起来都很甘甜。”
任泉灏说:“我们并不是体验户外生存,而是想把熟悉的生活场景切换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过日子。我们越来越需要和自然近距离接触,才能感知到它的美好与危险。所以,我们在山中可以好吃好喝地融入自然,同时自然中危险的一面也帮我们更好地建立身心的界限。”任泉灏讲起对接触自然的看法。
任泉灏的孩子们常常跟着他一起进山探索, “一次,大儿子正朗体验采挖麦冬,只两株麦冬,趴在地上三个小时没动地方,一共采了333粒麦冬,山中有太多的珍宝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孩子们的意志力、美学、情志等方面,都是特别好的教育。”妻子于吉丽回忆道。在过程中,他们不会动高坡最大的植物,低坡处挖大留小,按时节采挖,遇到正结籽的不取,这也是传统采药人的规矩。比如,黄精、山药,这些根茎类本草,在北方要等到白露过后,种子成熟散落,已完成当年的繁衍使命,同时所有的能量都已收藏到根部准备过冬,这时采挖是对物种的保护,也是药效最强的,“自然本就如此”。
在任泉灏看来,“问山”的结果是“自然有答案”。“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自然按照四时孕育的植物、动物或者矿石时,能感受到它的奇妙的生命力。有时,我们需要放下手机,去看山看云,听小溪、鸟叫、风吹过树林,心灵自然会放松下来。”任泉灏解释道
上一篇:同家族兄弟为老宅多次起诉 法院解读宅基地使用权能否继承
下一篇:【寻味中华】库尔勒香梨:百里梨乡醉倒人
联系我们:中侦之窗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