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幼教老师“儿歌困境”的破解之道

日期:12-27 来源:未知

  “网红”歌曲频频走进幼儿课堂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口水化的歌曲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何影响?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教材和资源方面存在哪些困惑?当今的小朋友们需要什么样的儿歌?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育与创造力研究的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懿颖,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夏婧,试图找到“儿歌困境”的破解之道。

  幼儿园教唱网红歌曲与缺乏教材有关

  新京报:如今,一些幼儿园老师用网红歌曲、成人口水歌来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学唱。为什么会这样?

  王懿颖:网红歌曲进入幼儿园是多年存在的老问题了。比如,前些年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你是我的小苹果》等歌曲都曾被很多幼儿园老师拿来教小朋友学唱。

  为什么老师喜欢用这些网红歌曲来教唱呢?说白了,就是使用方便。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运用一定的声音材料,要么老师唱歌、弹琴;要么播放录音、录像,总之,必须有音像。铺天盖地的网红歌曲是老师最容易获得的音像资源,只要有手机、有网络,老师就可以随手获取,拿来就用,特别方便。

  再者,幼儿园老师都比较年轻,是接受网络文化、运用网络文化最娴熟的群体。有些年轻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审美水平非常有限,对网络歌曲的雅和俗、美与不美,缺少基本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通常自己喜欢什么、现在流行什么,就不加分辨地拿来教小朋友。

  事实上,选择教材是一件特别严肃、特别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选用最好、最优秀的教材,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初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对教材有严格的要求,进入中小学的教材必须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订、把关。学前教育目前还不是义务教育,虽然有些省市也组织力量编写了幼儿园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但对老师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幼儿园老师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很大的自主性,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园老师图方便,网上有什么,自己喜欢什么,拿来就用,也不加甄别。

  不要忽略网络歌曲潜在的消极影响

  新京报:网络流行歌曲适合进入幼儿园教学吗?

  王懿颖:无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说,这些网络流行歌曲作为幼儿园的歌唱教材都是很不合适的。因为成人歌曲的音域、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它所表现的情感内容都不符合3-6岁幼儿的歌唱能力发展水平、认知理解水平和情感体验水平。通俗地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唱成人世界的歌,显然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初心。

  尤其是这些网红歌曲所传达的平庸的审美趣味更是不可取的。“艺术”和“娱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崇高的使命——但前提是必须用优秀的、充满精神力量的、美的艺术作品来进行教育。孩子们如果从小传唱的是浅薄、平庸、粗俗的歌曲,那么,高尚的情感从哪里来呢?高雅的趣味和创造力怎么培养呢?

  网络流行歌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成年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随便听听,给自己解解压,无伤大雅。但是作为幼儿园教材就不合适了。因为儿童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爱美的天性,只有通过大量符合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在真正富有美感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激发;幼儿艺术教育只有真正用美的作品来教给小朋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网红流行歌曲显然达不到作为音乐教材的审美标准,无法实现音乐教育所应该承担的教育使命。

  新京报:网络歌曲、成人化的音乐对幼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夏婧:我个人不太赞成在幼儿园或者在家庭中给孩子听这些网络歌曲。有些网络歌曲传递的很多内容是错误的、不健康的、不积极的。虽然孩子不一定能够全部记住或者理解这些歌词,但长时间的熏陶,会对他们的认知产生影响。

  人的价值观,其实在童年时期就开始逐渐奠基和形成,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打下不好的基础,会有一些错误导向,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孩子成长。很多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其实并不是,他们自己天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学习力以及发展潜质。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断跟周围互动,环境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会据此结合、生成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如果小朋友每天听到的都是《黑桃A》这一类的歌曲,那孩子所憧憬的,或者说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影响的,就会是这样一些东西。

  因为音乐教育不单单涉及艺术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品位,包括对真善美的认知,还有音乐对人的情操陶冶;或者说,它就是一种自我提升和修为。

  审美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它也包括一个人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根基性,我们说“童蒙养正”,因此要重视环境因素,不能因为网络歌曲、成人歌曲具有某些方面适宜的特质,就忽略了潜在的消极影响。有可能有些东西在当下表现不出来,但实际上已经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新京报:有人认为“幼儿听不懂歌词,只是喜欢跟着网络歌曲欢快的节奏跳动,过分担忧和抵制属于小题大做”,你怎么看?

  夏婧:的确,这些网络歌曲的曲调欢快,比较适合孩子晨间活动或者集体做操。我觉得如果使用,一定要对歌词进行改编和重新制作,这一点非常重要。改编中要思考怎样使得歌曲既适合孩子的生活,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对孩子的审美等方面产生比较好的启蒙效果。

  幼儿园的孩子发展正处于道德的他律期,生活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权威人物,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孩子们会更多地以他们主动输入的东西作为一种参照,认为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是应该去学习和吸取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反思非常有必要,这不是杞人忧天,恰恰是在“防患于未然”,不单是值得家长和老师、也值得全社会警醒。

  优秀经典儿歌很多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新京报:幼儿园老师选择网络流行歌曲教小朋友的原因之一,是不是好听的、优秀的儿童歌曲缺失?

  王懿颖:也不完全是这样。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幼儿歌曲,包括传唱多年的经典儿歌、世界各地童谣、音乐家的创作歌曲等等。那么,这些好听的歌曲为什么现在听不到了呢?我想,主要还是传播渠道的问题。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是二度创作。再好听的歌曲,如果没有歌唱家的演唱,没有制作精良的录音、录像,没有广泛、便捷的传播途径,只是作曲家写在纸上的静止的音符,幼儿园老师听不到,接触不到,不方便拿来就用,也就不用了。显然,和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相比,这些经典传统的老歌肯定没有网红歌曲那么方便使用。

  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些歌曲好听是好听,但是太老了!如果用于教学,家长、园长可能会觉得缺少新意,没有创新。这其实也是现在教育的一个误区——盲目求新。其实,新也好旧也罢,适合的就是好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新京报:在你看来,什么样的歌曲值得当代儿童传唱呢?

  夏婧:我觉得值得儿童传唱的曲目,首先曲调和曲风非常适合儿童的欣赏水平,歌词描述的意境、传递的价值观一定是积极和健康的。第二,具有多元性。在学前儿童阶段,音乐教育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体会到美、感受到艺术。比如古典音乐和校园音乐,或者革命歌曲,传统音乐的形式、特质都不一样,但要让孩子去体会与感受。

  其实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歌曲,像《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白船》《兰花草》,还有《蜗牛和黄鹂鸟》《小小少年》等,以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诸如《北京欢迎你》,都非常适合孩子,我们要让小朋友有多元的体验。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为什么能传唱这么多年?它曲调优美,歌词健康,有意境,营造的是非常活泼、充满向往的精神环境,会在孩子心里埋下美好的种子。相反,现在一些网络歌曲里面的不健康歌词,肯定是需要杜绝的。

  儿童教育是非常专业和非常系统的工程

  新京报:对于缺乏幼儿音乐教材等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王懿颖:面对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幼儿音乐教育如何回归教育的规律和初心,可能不仅仅是幼儿教师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甚至音乐界来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教委曾经和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牵头,组织了一次“幼儿歌曲征集”活动,组织作曲家到幼儿园参观访问,征集了一批新的创作歌曲,其中包括《拍手唱歌笑呵呵》等这样一些很好的歌曲,并制作成录音带,推广到幼儿园。像这样的工作就很有意义。

  再举个例子:80年代早期,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先生录制了一首幼儿歌曲《坏老鼠你逃不脱》,唱得特别好,特别生动。当年,杨洪基先生正值盛年,声音那么漂亮,把一首短小的幼儿歌曲处理得那么细致,那么富有表现力,堪称经典。

  我想,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充分重视幼儿音乐教材的教育作用,舍得花大力气、下大功夫遴选出足够数量的、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优秀歌曲,经过艺术家高超的二度创作,再通过精良的录音、录像制作,借助网络的传播途径,让这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变成教师触手可及的、美妙的音像资料——那么,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可能也就不会再去选择网红歌曲了。

  新京报:你认为当今的儿歌教学实践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夏婧:对于孩子的音乐教育、还有艺术教育来说,第一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我们也都在做着让未来幼师能够有更多的关于音乐审美的启蒙和体验,更好去了解孩子的工作。像我们学院也有老师从事音乐教育,他们在尝试做幼儿歌曲库,我觉得非常好,这是幼师的源头和基础。

  如果老师的审美都不行,只知道《黑桃A》《野摩托》,那到了幼儿园以后,可以提供给孩子的显然也只有这些东西。作为教师来说,不管是师范生还是幼儿教师,所承担的是教育职责,个人喜好和工作对象还是要区分清楚。为人师表应该要有职业承诺和专业性。

  此外,在当前幼儿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比如国培和省培,也要加强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形成和获得,包括前面说到的哪些是适合儿童的歌曲、对歌曲审美意境的分析,以及可以依据歌曲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实际上,歌曲除了它的律动可以带动儿童操、舞蹈等,能延伸出来的活动也非常多。比如听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看一看北海公园的图片,一起画画,一起讲划船的故事等等,所以它是多元化的。那么,我们的老师能不能根据歌曲内容来做一些跟孩子的经验相结合的活动性设计?这是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新京报: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艺术水平?

  王懿颖:我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使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和城市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几乎完全相同的艺术。我们在各种电视选秀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如今,网络覆盖的农村人群的艺术表现,确实大大超乎想像。因此,我们对教师开展艺术培训必须深入研究新的技术、新兴媒体对音乐、对艺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影响,打破过去艺术知识、技能灌输的旧方法,唤醒老师内心深处的艺术本能和表现的欲望,引导老师通过便捷的网络和媒体技术手段,自觉、主动挖掘自身的艺术潜能,提高艺术水平。

  新京报:对于家长和整个社会而言,有哪些可以做的?

  夏婧:儿童教育是非常专业和非常系统的工程,一点不能马虎,不能说因为孩子小,或者认为和学习没有关系,很多方面就忽略了。往大了说,它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审美素养的提升。如果在幼儿阶段,孩子能够拥有高水准的、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成年以后,低俗化的东西就进不了他们的视野;或者说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完全沉迷其中。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来共同营造。

  对家长来说,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意识到对学前阶段孩子的艺术素养启蒙,其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的美,而不是单单送孩子去上一些音乐、舞蹈、钢琴的培训班。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成人化的、不利于孩子的东西,尽量不要暴露和展现在孩子面前,可以基于好的音乐作品开展一些家庭活动。

  对于公众媒体而言,可以有更多的渠道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一些少儿频道或者儿童节目,即使内容经过了基本的审查,也应该包含审美和教育价值。

  音乐工作者们(教授、词曲作家等)也要多发挥专业力量,创作出更多有益于孩子的作品。也呼吁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到词曲创作的队伍中来,包括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等,这样才能生成更多的好作品。


上一篇:把改进成长权交给孩子,亲子关系更融洽
下一篇:成人口水歌“席卷”幼儿,儿童需要什么音乐

联系我们:中侦之窗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